长青品牌的新增量
在拳击主题电影《洛奇》中,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台词:“胜利的关键不是你可以打出多重的拳,而是你可以承受住多重的打击并且能够一直向前”。
同样,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而言,看的不是长板,而是没有短板,并且能持续开拓新的增长点。
现在,不止茅台,整个白酒行业都面临着消费断层的压力。产业结构正在转型,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也在变化,市场已经进入理性消费的3.0时代。换句话说,传统的营销模式逐渐失效,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市场需求。
茅台也已经发现了潮水的改变,它主动寻找面向未来的增量曲线:
一个是数字化的建设与升级。
过去几年,我密集走访了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几乎每一家都在谈论怎么深化数字化转型,用数字化推进降本增效、打造柔性供应链和组织扩张等,他们都希望以数字化为支点,更好地撬动企业盈利增长。
坦白来讲,企业要想进行数字化升级,背后对研发技术的长期投入要求并不低,它不止是把技术武装在外壳,而是融入企业的基因,开启一场持续进化之旅。
茅台早早意识到这一点。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表示,要坚持强基固本、守正创新,不断激活茅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引擎”。
比如建设的 "智慧茅台" 系统,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路数字化,降本提效。再如2024 年上线的 "茅粉数字身份" 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每瓶酒的流通轨迹,既打击假冒又提升用户黏性。
今年,茅台也将持续在产品营销领域、生产管控领域、AI大模型应用场景探索等方面注入科技动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在品牌现有基础上做增量。
另一个是对出海领域的探索。
我们观察到,近两年有不少公司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纷纷把出海当作新的增长曲线。但我认为很多人都把因果关系搞反了,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因为出海才成功的,而是因为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成功出海。
国际化是对于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能力、组织能力、品牌运营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全球资源调配能力和企业文化的一次复合性大考。
因此,企业的国际化其实是一个对外输出组织能力的过程。而茅台国际化的深层逻辑已超越单纯的市场拓展,而是站在文化出海的高度,从“产品出口”转向“文化出海”战略。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市场覆盖广度,更在于其从单纯把酒卖出去的"及物"层次,转向基于文化认同的"卖生活方式",通过多维度的文化价值输出达到打动人、触动人的"及人"层面,使企业从"酒企"进化为"美好生活服务商"。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曾表示,“茅台的国际化是整个集团的国际化,要坚定不移推动国际化战略,举全集团之力支持国际化发展。”
我们看到,这一年来,茅台通过“文化IP矩阵+国际高端平台”双轮驱动,持续在全球市场发力;以“茅台之夜”和“茅台文化节”两大超级IP为核心载体,深度渗透APEC峰会、达沃斯论坛等全球顶级政商场景,将茅台的文化符号深深植入国际化视野。与此同时,茅台依托“黔酒全球行”等产业级活动,系统输出以“东方酿造美学”为核心的品牌价值体系。
可以说,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鸣,茅台完成了一次跨越式的升级,将传统工艺优势成功转化为具有全球识别度的文化符号,推动品牌势能呈现几何级增长。
茅台的国际化野心得到了数据的验证。据年报显示,贵州茅台2024年海外收入51.89亿元,同比增长19.27%,国际市场销售质量显著提升。
这些实践共同印证,茅台的国际化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市场的一次立体式输出:从渠道网络的物理覆盖,升维至文化认同的情感共振,最终实现从商业价值到文明对话的跨越。
“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茅台正在重塑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成为中国白酒国际化的新标杆。这或许正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最值得深究的范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