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AI“复活”课本上历史人物的视频火了。
在各个主流平台,这些视频都能轻松斩获10w+点赞,收割一片赞叹与倾倒之声。

那些只留下一张黑白照片、一副平面画像、一尊石塑甚至非写实雕塑的历史人物,在AI的帮助下,竟然拥有了三维的肉身,披上鲜活的色彩,对我们说话、微笑。
苏格拉底智慧的目光穿透岁月,凝视着千年后的我们。

图源:hashem.alghaili
成吉思汗脸上刀刻般的纹路,随着说话的动作起伏。

图源:hashem.alghaili
维多利亚女王展颜一笑,既庄重又显得亲切。

图源:hashem.alghaili
怪不得有人感叹:真不知是我们创造了AI,还是这些历史人物折叠了时空,与我们会面。

还有人说,看到他(她)们笑的那一刻,忽然好感动。

这种感动的情绪,弥漫在评论区内。
一方面,技术进步给人以未来的全新期待,我们即将踏入的世界,以新宇宙的姿态露出了动人的一角。
另一方面,在技术革新的图景中,被填补的或许却是旧日久久的空荡与失落。

或许,这才是技术进步的全部意义——不是被拉大的贫富差距、不是被固化的阶层图景,而是从无数细微之处,对普通人生活的温柔提振。
最终,我们的生命会因为这样温柔的提振,荡开全然不同的涟漪。

而在这一路上,确认这种改变的,正是发自内心、不绝如缕的感动——比如,当我们看到苏格拉底的发丝飘动,与亚里士多德双眼交互时,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可遏制的震颤。
毕竟,早在AI成为“时空折叠”的通道之前,我们就已经漂浮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以理性、以知识,以穷尽自身智力极限的可能,与这些伟大哲学家的精神与智慧共振。
因此,这份AI助力下的“活生生”的遇见,才会如此动人。

通过这个视频短短的影像,我们仿佛能看见苏格拉底在广场上追着人提问“何谓正义”“何谓虔敬”的“杠精”模样,更能眺望他如何用一杯毒酒,捍卫了雅典的民主。
世上第一位为哲学殉难之人向世人宣告了自由思想的正当和必要,在国家面前维护了自身的价值,并拒绝向一群素来为他所不齿的人乞求怜悯。他们有权赦免他,但他不屑于请求。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图源:电影《苏格拉底》
也能穿过岁月的迷雾,看见众科学学科的始祖、培养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帝王之师”亚里士多德如何坚定内心,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秉承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威廉·詹姆斯所说,这是一种严酷而不够温柔的思想,他看透了隐藏在柏拉图学派“实在论”论调之下无休无止的神秘主义和经院式胡搅蛮缠的根源,并全力以赴予以抨击,开启了这场论战。正如布鲁图并非不爱恺撒,他只是更爱罗马;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换句话说,我们所有人,都是以抽象的方式,在精神层面感触过哲学家的“复生”,才会震动于AI在具象层面对哲学家的“复活”——不理解思想的伟大,就无法领略技术的革新。
因此,“书还是要读的”。
这本《哲学的故事》,就是普通人领略伟大哲学家思想风采的绝佳透镜。

它被誉为“哲学普及的开创性著作”,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西方2000年来15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流派娓娓道来:叔本华、尼采、斯宾塞、伏尔泰、培根、罗素……让哲学家们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威尔·杜兰特虽然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是不折不扣的学院中人,但他和自己的老师杜威一样,是个注重实效、关心国民教育的实干家。

威尔·杜兰特与阿里尔·杜兰特夫妇
他的毕生以求,就是将哲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向大众传授知识不应令我们感到羞愧。那些将知识圈入高墙的学者眼红我们的成就,但应该受到责备的正是他们。他们的孤傲和佶屈聱牙的术语将世人拒于门外,使之不得不去书本中、讲座上或成人教育课堂里寻求未曾获得的教导。
在《哲学的故事》中,他将抽象的哲思汇入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令普通读者也能与哲学家们一同体验“理解的喜悦”。
更有意思的是,书籍里也会提到哲学家们不为人知的“黑历史”。
斯宾诺莎靠磨镜片为生,而且生意也很好。但他只想赚到刚好维持基本生计的收入,过简朴的学术生活,在此之外多工作一点都感觉亏了。他每个季度都很仔细地核对账目,保证到年底不会剩下太多钱。

叔本华故意把自己的课安排在黑格尔上课的时间——当时黑格尔在学界正如日中天。最后,叔本华发现自己的教室空无一人,他辞职了,并猛烈抨击黑格尔来为自己报仇。
罗杭公爵纠集了一群暴徒夜袭伏尔泰,但是叮嘱他们说:“不要打他的头,说不定这个脑袋还会产生一些好东西。”第二天,在剧院,伏尔泰包着伤口一瘸一拐地出现了,他走到公爵的包厢,提出与他决斗,然后回到家中整日练习剑术。
正是威尔·杜兰特的丰富学识,和将哲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的抱负,奠定了书籍成为“现象级人文经典”的基础。

在国外,《哲学的故事》一出版便连续加印22次,更带动哲学经典图书销量直升百分之两百有余,令出版商纷纷重印柏拉图、斯宾诺莎、伏尔泰和尼采等哲学家的作品。
在国内,这本书也得到了众多学者名家的一致推荐——
周国平: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本是《西方的智慧》,另一本是《哲学的故事》。
陈嘉映:我是教哲学的,时有人让我推荐哲学书。对初学者,我常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刘擎:由于杜兰特等哲学家的努力,哲学的吸引力将长存于世间,杜兰特也因此从不会过时。
罗振宇: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让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知识的魅力,此前知识都是为未来积攒粮食的东西,只有这一次知识第一次喂养了我。

其中,罗翔老师在推荐这书的时候曾经谈到,里面最打动他的一点,就是“哲学关心人生,因此,哲学也充满人性的温情,不仅因为哲学家也是活生生的有各种性格和情感的社会人,更因为每一种哲学理论都根植于解决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之上的。”
合上书,我们会记得苏格拉底的教导,他让我们过一种“经过检视的生活”,用反思驱散迷茫,会记得培根不懈追求真理,验证自己的猜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记得康德身居小镇却心怀天下,呼吁民智的启蒙和国家间的永久和平。
放眼看现在的世界,我们有时迷茫,有时颓废,有时为远方的战争感到痛心忧虑,有时被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的信息搞得无所适从。这时,退后一步看看以前的哲人是如何应对这一切,如何试图解决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希望大家翻开书时能“与智慧为友”,更希望大家合上书之后,能带着崭新的智慧和勇气,「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