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二手次新房的“低价”开始刷屏,曾经一房难求的热点区域,如今挂牌量激增,成交周期拉长,价格持续回调。
或许一直有人所愿望的“任何政策调整,都不如降价更有诚意”已经到来。
但血淋淋的现实,是房价越降,成交越低,经济链条循环减速,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西安二手房价格连续8个月下跌,累计跌幅达6.3%。
其中核心区域调整更为明显,曲江新区二手房均价从2.28万/㎡降至2.09万/㎡,高新区从2.16万/㎡跌至2万/㎡。
市场的天平正在向买方倾斜,在前年这时候,曲江大多数优质的二手房还得靠抢,现在能坐下来慢慢挑了。
截止2025年2月,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2.5万套,同比激增23.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月均成交量萎缩至4,200套,仅为2021年峰值的一半。平均成交周期延长至74天,较2024年初增加64.4%。
这种变化在具体交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曲江新区一套不到100㎡的学区房为例,2023年高峰期挂牌价可达230万,如今业主主动下调至210万,仍有议价空间。

与中介交流我们得知,现在买家普遍都很谨慎,看房三五次才出价,还价幅度动辄9-10万起步。
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供需关系的根本变化是直接推手:新房库存高达6,300万㎡,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市场供给严重过剩。
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投资逻辑的改变。租售比恶化至1:4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
在此前"房住不炒"政策持续作用下,投资性购房占比从2021年的34.5%降至2024年的18.7%,现在买房投资,年化收益还不如银行理财。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加剧调整。居民房产占家庭资产62.7%,价格每下跌10%导致消费支出减少2.3%。
2024年西安社零增速放缓至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同样承压,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21.8%,直接影响基建投资下降9.8%。
不过,市场上也并非只有坏消息。
一些积极的变化也同样正在发生,最为明显的,就是居住属性回归,首置客群平均年龄由34岁降至29岁,小三居成交占比提升至57%
同时,价格也更趋于理性,房价收入比从14.3降至11.7,租金收益率回升至2.8%
这预示着市场正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过去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现在正是回归居住本质的时候了。

展望未来,市场调整仍将持续,但幅度有望收窄。预计2025年全年跌幅在4-5%之间,核心区域可能率先企稳。
随着信贷政策持续宽松,下半年二手房有望回升至每月8000套,核心区域可能率先企稳,优质学区房、地铁房仍具抗跌性,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议价空间,但也需要更加理性。
不要指望一波抄底,而是要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现状选择合适的时机。
同时,市场调整也在倒逼行业转型。开发商开始从单纯的土地开发向综合服务商转变,未来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拿地能力,而是产品力和服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