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迎来关键转折。行业普遍聚焦于两大核心趋势:一是以、为代表的车企通过技术下沉与功能升级,推动高阶智驾向大众市场渗透;二是、等企业加速L3级自动驾驶的软硬件布局,为商业化落地铺路。国家层面针对L3级自动驾驶的立法讨论,进一步为技术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智驾平权与L3商用化并行,标志着智能汽车从技术探索迈入普惠与深度整合的新阶段。
车企合力推进智驾功能普及
技术下沉加速“平权”
零跑与极氪率先明确高阶智驾功能普及时间表:零跑计划2025年一季度实现城快及高架NAP全国覆盖,并拟于下半年推出城区高阶智驾;极氪则将在2月启动车位到车位功能的万人公测,4月全量推送。此举呼应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覆盖全系车型的战略,通过成本优化将智驾门槛拉低至10万元以下市场。搜索资料显示,比亚迪智驾系统通过硬件精简与数据训练降本,推动智驾从“选配奢侈品”转变为“大众化标配”。
安全与普惠的平衡挑战
尽管技术下沉提速,但经济日报等媒体指出,智驾普及需以安全为前提。当前车企普遍强调辅助驾驶的“好用性”,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仍存在雨雾、夜间环境下的性能局限。比亚迪等企业在推广中明确界定功能边界,如天神之眼C版本仅覆盖高速与泊车场景,暂未涉及城市NOA。行业共识在于,普惠需以用户对技术能力的清晰认知为基础,避免因过度营销导致安全隐患。
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显
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提出未来3年新车标配智驾接口;岚图宣布与华为合作推进L3级智驾研发。搜索资料显示,部分车企通过激光雷达下探(如长安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或AI大模型应用(如即将发布AI战略)寻求差异化。零跑、等品牌则借助硬件升级(如8295芯片、激光雷达)在15万元以下市场打造竞争力,形成“普惠+高端”双线并行的行业生态。
L3级自动驾驶商用化进程加速
政策与车企布局双向驱动
国家层面正就L3级自动驾驶立法展开讨论,预计2025-2026年相关法规将明确,为技术商用提供合法性支撑。极氪、等车企已宣布L3级功能将于2025年落地,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计划于4月上海车展亮相。搜索资料提到,华为ADS3.0、小鹏准L3能力高阶自驾等技术路线,均指向端到端算法与车规级芯片算力提升,为L3级功能的全场景覆盖奠定基础。
供应链协同与成本优化
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依赖芯片、域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环节的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中信证券分析指出,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将带动智能底盘等增量部件需求,国内头部供应商凭借“软硬一体”方案占据先发优势。比亚迪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岚图与华为合作推进高压快充平台,均从能源与补能维度支持高阶智驾的长续航与高负载需求。
规模化商用前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