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手记|如果大山会说话,黎族孩子愿意成为它的声音

   日期:2025-03-05     作者:9jwzq       评论:0    移动:http://www.kub2b.com/mobile/news/3000.html
核心提示:01 雨林科普进社区:热爱让我们相聚冬日的清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的周边社区——中沙村委会,显得格外热闹,“雨

01 雨林科普进社区:热爱让我们相聚

冬日的清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的周边社区——中沙村委会,显得格外热闹,“雨林与您”科普活动正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汇聚一堂,大家的身份各异,有经验丰富的自然教育讲师,擅长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进雨林的奇妙世界;有敏锐的媒体工作者,手持相机与笔记本,捕捉活动中的每一个感动瞬间;也有单纯因热爱雨林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带着对自然的深切情怀,只为尽一份力,让雨林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这场活动由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主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分局、海南省自然教育协会、蔚来Clean Parks生态共建计划、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多方联合发起,将“雨林与您”系列体验活动首次带入尖峰岭片区的周边社区。作为在雨林周边长大的黎族孩子,我有幸作为志愿者,与团队一起,帮助社区更好地理解雨林。

在中沙村进行科普宣教


我们走进板桥镇中沙村和黄流镇新建村,通过“热带雨林生境连连看”“共绘生机雨林”“物种拼图”等互动游戏,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雨林的生态价值与珍稀物种的保护意义。在科普问答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海南长臂猿、霸王岭睑虎等国家公园内的明星物种;在拼图和绘画环节,孩子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

图片

正在给长臂猿涂色的小朋友


在进行科普宣教时,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些小小的瞬间,不仅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让我看到自然教育在社区中的意义和潜力。


在中沙村村委会时,起初参与的人并不多。于是,我和志愿者伙伴们主动去街头巷尾吆喝,邀请附近的居民加入。当时,有一位阿叔被我们的喊声吸引了过来。他仔细看了看活动内容,我也赶紧上前邀请他参加。他比了比手势,这时我才明白,原来他是一位语言障碍人士。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但他接下来的举动让我倍感温暖——这位阿叔主动走到路边,把他认识的邻居一一拉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阿叔尽管不识字,但通过拼图与绘画,他渐渐认识了许多雨林中的保护物种,还完成了好几项游戏。活动结束时,他拿着小礼品,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感受到,热爱与行动并不需要太多语言,它可以是一个温暖的举动,也可以是一份真诚的参与。


在中沙小学的活动原本计划只邀请六年级的一个班级学生参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科普活动。然而,当我们刚开始布置现场时,低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围了过来,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孩子们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其中。看到如此强烈的兴趣,活动的规模立即扩展,所有年级的学生都纷纷加入了进来,每个科普小游戏都排满了热切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全神贯注地摆弄游戏道具,或是兴奋地拉着同学分享新发现,我忽然意识到,孩子们对自然的渴望从未被设限。他们不只是玩了一场游戏,而是悄悄种下了一颗对雨林世界的好奇种子。

中沙小学的孩子们


02 走进雨林深处:奇妙的生命之歌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被誉为“热带北缘物种基因库”,这次来到这里也必然不会放过观察雨林物种的机会。当我们结束自然教育后,就前往了尖峰岭的天池入住,到达天池的那个下午,我就被浓郁的雨林气息包围。虽然已经多次来到这里,但雨林旺盛的生命力依然让我倍感新鲜。


晚饭过后,志愿者们组织到一起,出发进行夜观。夕阳带去光的帷幕,夜晚的观察多了几分新意与快感,因为不知何时或何处,就会发现夜间活动的“小精灵”。

图片
图片

观察树上休憩的鸟儿


每走几步总能有新的发现。竹节虫相当活跃,在林间爬上爬下。我们在一根不起眼的小树枝上发现了一只竹节虫,它们都有伪装的本事,有的像树枝,有的像树叶,看起来似乎跟周边的环境融为了一体,要是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另外我们还在旁边的树干上发现了一只细鳞拟树蜥,一动不动地趴在上面,与树皮的颜色融为了一体。

图片

竹节虫

图片

细鳞拟树蜥


我们还在路边捡到了一条风干的蜈蚣尸体,好大一条,起初被吓了一跳,仔细观察发现它已经被风干成了标本。

图片

记录打卡一下


还能看到尖刺信使蝎捕食蜘蛛的景象,看得出来蝎子在体型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在这场争锋中蜘蛛已然成为蝎子的盘中餐。

图片

尖刺信使蝎捕食蜘蛛


虽然这几天观察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是雨林里的奥秘总是层出不穷,让人向往与亲近。行走在雨林的小径上,脚下的泥土松软而富有弹性,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泥土的湿润气息。桫椤,这个被誉为“活化石”的木本蕨类植物,静静地矗立在林间,仿佛在诉说着它与恐龙共舞的遥远年代;鸟巢蕨紧紧附生在乔木的枝干上,叶片如花朵般展开,宛如悬挂在半空中的花园,它们还能通过叶片表面一层细密的绒毛,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储存水分;绞杀榕细嫩的藤蔓慢慢伸展,一条又一条旋转缠绕,将所附生的大树环抱,乍一看二者相依相畏,实则寄主树正在挣扎,这是雨林圈里常见的“戏码”———绞杀现象;


在路边的泥滩上,群蝶的“趋泥行为”则显得格外诗意,成群的蝴蝶聚集在潮湿的土壤上,它们轻轻扇动着翅膀,并用细长的口器吸取泥浆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这一幕让人不禁屏息凝神,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只剩下蝴蝶与泥土之间的微妙互动。雨林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与自然的智慧。无论是古老的桫椤、顽强的鸟巢蕨,还是绞杀榕的生死博弈,亦或是群蝶的趋泥行为,都在诉说着这片雨林的故事。每一次的观察都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渴望去探索雨林。

图片

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动物们(福建竹叶青、斑络新妇、海南拟髭蟾、海南睑虎、巨蟹蛛、竹节虫、细鳞拟树蜥),供图/赖恢铿

图片

绞杀现象、桫椤、空中花园、群蝶趋泥,供图/陈小孟


03 桥梁的意义:从黎族孩子到雨林守护者

在海南热带雨林的周边,生活着一群与森林血脉相连的黎族人。年长的黎族人深谙雨林的秘密,他们是这片神奇森林的守护者,是雨林最早的故事讲述者。对于他们来说,雨林不仅是家园,更是课堂和精神寄托的源泉。


作为一个黎族孩子,我也在大山中长大。小时候,我和村里年长的爷爷奶奶一起上山采草药,他们教我如何辨认采摘植物所对应的药用价值,如何用黎药治疗骨折与蛇毒等伤病,那些时光至今难以忘怀。还记得每次拿着大芭蕉叶,在清澈的小溪里漂流,感受着雨林的脉搏。山间鸟鸣悠扬,溪水潺潺,我与这片大山、这片森林,亲密无间。那时的我,觉得雨林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像是朋友,是守护我们的力量。


然而,今天的黎族孩子们,虽然与这片热带雨林近在咫尺,却逐渐与它产生了距离。他们离雨林最近,却也是对它最陌生的一代。如今,少有孩子在山间穿梭,少有孩子在瀑布小溪中玩耍。雨林虽然被保护起来,却因人们的敬畏与疏远而显得神秘,原始的连接渐渐被遗忘。


“雨林与您”,正是这样一座桥梁,连接着国家公园与社区。


在天池边的总结交流会上,每一位志愿者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而孩子们那句“明天还来吗?”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努力已经触动了他们的心


未来,我们希望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在讲述雨林的故事,而是黎族的孩子们,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与心声,去讲述这片大山的故事。让他们成为这片热带雨林的真正讲述者与守护者,让这份代代相传的自然智慧,在他们的口中和心中延续。我们只是这条桥梁上的过客,而孩子们将成为这座桥梁的建设者,带着对家园的深情,讲述属于他们的“雨林故事”。

图片

工作人员大合照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