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许多消费者都反映收到了大量来自电商平台的广告短信,令人感觉它们宛如无处不在的“轰炸机”。不同于以往的广告短信,这些短信特别“伪装”成了验证码。例如,消费者收到的短信中常常包括四位数字,标注着“验证码”字样。正是由于这些短信的独特形式,它们成功绕过了手机系统的垃圾短信拦截。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调查显示,很多电商平台其实并没有下发这些所谓的验证码,而是某些商家利用规则的漏洞进行营销。在电商促销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商家的营销手法变得愈加精准和高效。这些短信不仅可以群发,还能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进行精准识别。例如,曾经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但未购买的客户,或者历史上有过购买记录的消费者,都会成为这些广告短信的精准投放对象。
根据业内人士的介绍,商家通过一些销售教程和短信群发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和筛选。一旦顾客在某一店铺浏览过商品,他们的手机号便会被标记,随后便可能接收到相关的营销信息。这种精准营销手法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目标,一旦设定好条件,系统便能便捷高效地送出相关短信。
然而,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却存在争议。根据今年7月1日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但现实中,许多商家通过更换发送号码、操控消费者的同意状态或者模糊表述,在法律的边缘游走,导致违法成本低、管理难度大。
电信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的监管体系存在着数据监管和广告监管的分割,使得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工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虽然各有职责,但在如何确认广告是否获得消费者同意这一点上,却无意间为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消费者在注册会员时,可能无意中勾选了“接收广告信息”的选项,导致后续收到大量的营销短信。即使他们选择了拒收,商家也可以通过换号等手段继续进行短信轰炸。
这不仅令消费者感到厌烦,也让监管者倍感压力。针对这类现象,专家建议应当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动打击,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例如,通过树立典型案例,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形成对违法商家的打击合力。相比之下,消费者在面对这些泛滥的短信时,除了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外,反映和举报不法行为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商家和监管方之间的博弈愈发复杂。虽然现代科技为商家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营销工具,但这也对我们的隐私权和消费体验提出了挑战。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期待监管层面能有所改进外,消费者自身的权益维护,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