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上)
2025-01-14IP属地 湖北12
<h1>美篇名:天涯</h1><h1>美篇号:39186845</h1>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邓颖超都是我最敬仰的伟人,参观他们的纪念馆,是我多年的夙愿。这次从漠河回来折道天津,就是为了能看看他们的纪念馆,追寻他们的革命轨迹,学习他们为革命鞠躬尽瘁、为人民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  8月25日,我领着五岁的小孙子,徒步、坐公交、乘地铁,一路碾转,怀着无比崇敬与景仰的心情,来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静谧而庄严的历史殿堂,静静地矗立在时光的长河中,等待着游人去探寻他们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迈进纪念馆大门,跨过汉白玉石桥,走过宽宽的广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九个金色大字就呈现在眼前。那庄严肃穆的氛围便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建筑的外观简洁而大气,线条流畅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两位伟人一生的坚毅、执着、奉献、智慧与儒雅。</p> <p class="ql-block">  怀着虔诚的心,缓缓地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雕像,他们并肩而立,面含微笑,目光有神,注视远方,坚定有力而又充满温情。那眼神中,既有对革命事业的壮志豪情,又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宛如在注视着祖国的繁荣发展,又似在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那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是一件浮雕,周恩来身着中山服,面色严肃,目光凝重,平视远方,像是在思考着祖国的未来,又像是在牵挂着人民的冷暖。他右臂微端,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身后是祖国的崇山峻岭、万里河山,一边题有“人民总理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一旁的文字这样介绍:“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举目全球,没有哪一国总理能像周恩来那样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为我们讲述了周恩来光辉伟大的一生。沿着展览的轨迹,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二岁那年,他离家来到奉天,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说,没事千万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周恩来不解地问为什么呢,伯父答曰,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没有地方说理。周恩来又问,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华不振啊......</p> <p class="ql-block">  不久周恩来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伯父接他时说的话,他在想租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而外国人为什么又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探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走进了租界,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都是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非常好奇的时候,忽然发现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只见人群当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一个洋人在旁边洋洋得意。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给撞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能还她公道,谁知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这个女人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只能敢怒不敢言,这时的周恩来才体会到什么叫中华不振。</p> <p class="ql-block">  后来周恩来经常一个人在沉思,直到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都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说为挣钱而读书,或者为吃饭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少年的周恩来在那个时候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他赴日留学前,给同学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著名诗篇。东渡日本,初涉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领导学生运动,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这一时期,他在天津创办“觉悟社”,和邓颖超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之后,他远赴欧洲寻找共产主义,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在马克思的故乡,一面积极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一面努力学习德语、法语、英语和振兴中华的科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  1924年,26岁的周恩来,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年轻儒雅的周恩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在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他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他说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p> <p class="ql-block">  胜利前夜,为筹建新中国他呕心沥血。出任总理后,他主持国家经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关心科技发展。组织领导了“两弹一星”科技攻坚。在四届人大上,周总理抱病为全国人民擘画了“四化”的宏伟蓝图。</p> <p class="ql-block">  在外交上,首创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也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他开创了中国外交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苦撑危局,坚守初心使命。让我们看看“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87天”:医疗手术共14次,接见外宾63批,到医院外召开会议20次,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接待外宾人员谈话17次,外出看望同志或找人谈话7次,与中央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席追悼仪式2次......</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为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耗尽了最后一滴血。在北京长安街,在寒冷的晨风中,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周恩来为了国家和人民,日夜操劳,不辞辛劳。他在外交舞台上的翩翩风度,他在国家建设中的高瞻远瞩,他在困难面前的坚定从容,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发言,都饱含着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民的无尽关怀。因此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p> <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倾情含泪演唱的《绣金匾》:“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热爱你。”演员泪流满面,台下热泪纷飞。对总理的怀念,是人民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里还看到他生前使用过的台历、工作证、红蓝铅笔、清凉油、公文包,佩戴过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上海牌手表,穿过的布鞋......他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了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一幅油画,叫《鞠躬尽瘁》,它区别于其他摄影绘画作品中英姿勃发的形象,这幅画中的周恩来面容憔悴消瘦,正靠着墙打盹儿——总理站在洗漱间靠墙睡着了。画面讲的是1973年的6月6日凌晨1点,周总理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且身患重病。这时,他见会见下一个外宾还有14分钟的时间,就说我去刮一下胡子,精神一下,结果进了洗漱间一直没有出来,工作人员进去一看,发现周总理一手拿着刮胡刀、一手拿着毛巾,靠在墙上睡着了。看到这里,游人无不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还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上我们的飞机只有17架,周总理说如果飞机不够,就让飞过去的飞机再飞一趟,飞两遍。现在我们可以告慰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的飞机要多少有多少。</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含泪观看了《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纪录片,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破例为周总理降半旗7天。联合国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史无前例,有个国家的代表却提出质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你们不降半旗?</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严肃地说,为周总理下半旗致哀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两点:其一,中国是世界上极为知名的历史文化古国,金银财宝无数,可是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功勋卓著,声誉影响国内外,而去他世后没有遗产、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其二,中国是世界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当时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周恩来总理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们哪个国家的元首也能够做到如此无私,那么在他去世后我们也会考虑为他降半旗致哀!</p> <p class="ql-block">  大国总理,没有遗产、没有存款、没有子女、没有墓地,甚至没有保留骨灰。他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年时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晚年时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都在为了人民谋幸福,让我们为敬爱的总理深深地鞠上一躬。总理,您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已经实现,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强国。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1月8日是开国总理周恩来逝世纪念日,谨以此文,深切怀念人民的好总理(未完待续)。</p>